引言:所有的业务战略,最终都是人才战略
技术、模式、资本,都是企业进化的“武器”,但真正驾驭这些武器的,永远是“人”。如果我们的组织能力和人才结构,还停留在支撑第一增长曲线(核心零售业务)的时代,那么所有关于第二增长曲线的宏伟蓝图,都将因缺乏执行主体而沦为空谈。因此,组织的自我进化,是所有未来进化的前提与保障。
第一步:人才进化 —— 从“运营者”到“创造者”
我们过去十年所依赖的核心人才,是行业顶尖的“零售运营专家”。而未来十年,我们需要吸引并培养一批全新的“创造者”与“连接者”,以驱动创新业务的成长。
职能领域 | 现有核心人才(第一曲线) | 未来新增人才(第二曲线) |
---|---|---|
数据与技术 | IT系统维护、POS系统专家 | 数据科学家、算法工程师、产品经理 |
市场营销 | 促销活动策划、线下广告投放 | 用户增长黑客、内容策略师、私域运营专家 |
商品采购 | 品类管理专家、供应链专家 | 生态伙伴关系经理、新业务模式孵化专家 |
企业战略 | 区域运营管理、财务分析 | 可持续发展(ESG)专家、企业风险投资(CVC)分析师 |
第二步:文化进化 —— 从“追求确定”到“拥抱不确定”
核心零售业务追求的是效率、标准和确定性。而创新业务的本质,则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。这要求我们必须塑造一种全新的、允许试错的创新文化。
创新文化的基石:心理安全感 (Psychological Safety)
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让员工敢于提出激进想法、敢于尝试、敢于承认失败而不会受到惩罚或羞辱的环境。一个“有价值的失败”必须被视为组织的学习资产,而非个人的绩效污点。
激发内生创新力的三大机制:
- 设立“创新奖”: 每年评选并重奖那些最具颠覆性的想法或项目,无论其最终是否成功。奖励的不是“结果”,而是“高质量的尝试”。
- 推行“10%时间”: 借鉴Google等科技公司的实践,允许部分核心员工,将10%的工作时间用于探索与主营业务不直接相关、但可能对公司未来有价值的“个人项目”。
- 建立“失败复盘会”: 对于失败的创新项目,定期组织公开、坦诚的复盘会,其唯一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,形成可供全公司学习的知识文档。
第三步:组织进化 —— “双元组织”的落地
为了让“双元性能力”(同时高效运营现有业务和探索新业务)从概念变成现实,我们不能期望同一个团队、用同一套KPI去完成两个本质上矛盾的任务。必须在组织形态上进行切割,为创新业务建立“保护区”。
双元组织的形态
具体的组织形式选项:
- 成立独立“创新孵化器”: 组建一个独立的小型团队,直接向CEO汇报,拥有独立的预算和决策流程。他们不受现有业务KPI的束缚,唯一的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验证新商业模式的可行性(Product-Market Fit)。
- 设立“企业风险投资(CVC)”部门: 成立一个内部的风险投资基金,不寻求控股,而是以财务投资的形式,投资于那些可能与我们未来战略产生协同的外部创业公司。这是一种低成本、低风险地“购买”创新的方式。
结论:让组织成为终极产品
一家企业的终极产品,其实是它“创造产品”和“自我进化”的能力,也就是组织本身。技术会过时,模式会被颠覆,唯有持续进化的人才、文化和组织形态,才是企业穿越周期、永续经营的根本保障。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将我们的“组织”本身,打造成一款能够不断迭代、永远领先于时代的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