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所有的业务战略,最终都是人才战略

技术、模式、资本,都是企业进化的“武器”,但真正驾驭这些武器的,永远是“人”。如果我们的组织能力和人才结构,还停留在支撑第一增长曲线(核心零售业务)的时代,那么所有关于第二增长曲线的宏伟蓝图,都将因缺乏执行主体而无法成为现实。因此,组织的自我进化,是所有未来进化的前提与保障。

第一步:人才进化 —— 从“引进”到“熔合”

经过多年的培训与实践,组织内拥有众多的“零售运营专家”,他们是我们守住基本盘的基石。而在未来,我们需要吸引并培养一批全新的“创造者”与“连接者”,以驱动创新业务的成长。但真正的挑战不是招聘,而是如何让两种基因的人才能产生化学反应,而不是相互排斥。

未来核心人才画像演变
职能领域 现有核心人才(第一曲线) 未来新增人才(第二曲线)
数据与技术 IT系统维护、POS系统专家 数据科学家、算法工程师、产品经理
市场营销 促销活动策划、线下广告投放 用户增长黑客、内容策略师、私域运营专家
商品采购 品类管理专家、供应链专家 生态伙伴关系经理、新业务模式孵化专家
企业战略 区域运营管理、财务分析 可持续发展(ESG)专家、企业风险投资(CVC)分析师

建立“熔合团队”制度

我们不搞“空降兵”,我们搞“强制配对”。任何一个创新项目,都必须由代表未来的“新人”和代表经验的“旧人”共同组队,KPI完全捆绑。一个线上增长黑客必须和一个金牌店长搭档,线上引流效果最终要看线下转化和销售。权力共享,目标一致,让他们在战场上自己找到协同的方法,做到真正的人才“熔合”。

第二步:文化进化 —— 从“容忍失败”到“奖励聪明的冒险”

核心零售业务追求的是效率、标准和确定性。而创新业务的本质,则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。这要求我们必须塑造一种全新的、允许试错的创新文化。但这不等于鼓励鲁莽的失败。

创新文化的基石:有边界的心理安全感

我们所倡导的心理安全感,是让员工敢于提出激进想法、敢于尝试、敢于承认失败,不会受到惩罚或羞辱。但前提是,这种尝试必须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“聪明冒险”。一个“有价值的失败”应该被视为组织的学习资产,而一个“愚蠢的失败”必须被问责。边界感,是安全感的前提。

激发内生创新力的三大机制:

  • 设立“CEO创新基金”: 每年拨出专项预算,成立内部微型创投基金。任何员工都可以申请一笔“种子资金”在限定时间内验证一个想法。
  • 推行“项目制工作”: 取代“10%时间”这种模糊的机制,我们鼓励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后,主动参与到其他部门的创新项目中,以拓展能力边界。
  • 建立“资产化复盘会”: 对于失败的创新项目,定期组织复盘会,其唯一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,形成可供全公司学习、可复用的知识文档或流程清单。失败的成本必须转化为组织的无形资产。

第三步:组织进化 —— 从“切割”到“轮转”

为了让“双元性能力”(同时高效运营现有业务和探索新业务)从概念变成现实,我们不能期望同一个团队、用同一套KPI去完成两个本质上矛盾的任务。必须在组织形态上进行切割,为创新业务建立“保护区”。但切割容易导致壁垒,如何打通才是关键。

双元组织的形态

集团总部 核心业务单元 (第一曲线:超市业务) 目标:效率、利润、标准化 创新孵化单元 (第二曲线:新模式) 目标:学习、试错、寻找PMF

建立强制性“人才轮岗”机制

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建立组织的“血液循环系统”。

  • “核心层”下放: 所有被提拔到中高层级的核心业务干部,必须到创新孵化单元“服役”至少一年。他们需要带着一线的经验去思考创新,也需要被最新的炮火洗礼。
  • “创新层”上一线: 创新孵化单元的所有成员,每年必须有至少一个月的时间,在门店担任理货员、收银员等一线岗位。只有亲手搬过货,才知道自己的“颠覆性想法”到底有多荒谬或多伟大。

这种强制性的轮岗,确保了两个单元之间语言相通、文化互信,让创新成果能被核心业务团队顺畅地“接得住、用得好”。

结论:让组织成为终极产品

一家企业的终极产品,其实是它“创造产品”和“自我进化”的能力,也就是组织本身。技术会过时,模式会被颠覆,唯有持续进化的人才、文化和组织形态,才是企业穿越周期、永续经营的根本保障。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将我们的“组织”本身,打造成一款能够不断迭代、永远领先于时代的产品——一部能够源源不断制造增长引擎的“母机”。

综合实践案例:如何打造敏捷团队

背景:在推出“标准厨房”之前,我们的组织是典型的零售“正规军”——部门墙清晰,指令自上而下,每个人都是高效的“螺丝钉”。这套体系能保证拓展到300家门店不出错,但当我们试图做一个小小的餐饮创新时,却发现市场部、采购部、门店运营部之间协调成本极高,三个月都无法推出一个像样的产品。

我们的组织变革三部曲:

  • 第一步:“熔合团队”的诞生。首先,我们从市场部抽调了一名懂线上营销的年轻产品经理,又从运营部指派了我们最优秀的生鲜采购专家,再加一位金牌店长,组成一个三人“餐饮突击队”,直接向最高领导汇报。他们的KPI只有一个:90天内,让“标准厨房”的日销售额超过1万元。
  • 第二步:“微型创投”的实践。在突击队成立之初,他们获得了10万元的“CEO创新基金”,允许他们在不违反食品安全的前提下,测试任何菜品、任何定价、任何营销方式。其中一次,他们用5000元预算测试“深夜食堂”模式,虽然最终因成本过高而失败,但这次“聪明的失败”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夜间销售数据,团队因此获得了奖励。
  • 第三步:“轮岗机制”的建立。“标准厨房”项目最终取得了成功,那位产品经理被立刻调去当了半年的区域运营经理,让他深入理解线下运营的复杂性。同时,那位生鲜采购专家则被调入新成立的“创新孵化部”,利用他的供应链经验,去孵化下一个“+”业务。

战果:通过这一系列操作,我们不仅成功推出了“标准厨房”,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组织内部培养出了一批既懂线上又懂线下、既懂创新又懂运营的“双栖人才”。我们现在的组织,既有能攻城略地的“正规军”,也有一批能随时深入敌后、执行特种作战的“敏捷小组”。这种组织韧性,才是我们真正的、最深的护城河。